前言

這一本見證集的目的不是要談論大爆炸論高深的天文物理學,也不是要討論深奧的神學,而是要舉出大爆炸宇宙論的摘要重點﹐來與約兩﹑三千年前聖經中有關宇宙的預言相比對照。看是不是各個科學新知識正如聖經預言的隱喻,都能夠互相契合,前後呼應了聖經裡有關宇宙的預言。

依照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宇宙科學新知識的時間點,按順序排列,大爆炸宇宙論可以分為四大主題。出乎意料之外,原來早已經有與大爆炸宇宙論這四大主題的內容相吻合,且包括其摘要重點的聖經經文,記載於聖經裡面。就是在聖經裡與宇宙起源最有關連﹑且兼顧到對整個時空歷史有系統性之描述的兩卷書 :《創世記》 與《以賽亞書》,而且都集中於扼要精簡的幾句聖經經文裡面。

此見証集希望儘量能夠做到條理分明,化繁為簡,就如上述大爆炸宇宙論分為四大主題,我們將大爆炸宇宙論與聖經預言的互相呼應也分為四大主題如下 :

主題 I
膨脹的
宇宙

主題 II
宇宙有一個
開始點

主題 III
「光」是宇宙最初期的
最重要角色

主題 IV
暗成分與
宇宙

各個主題又分為三個部分:

科學部分:
各主題有關大爆炸論的簡介

呼應部分:
依照各個主題與其摘要重點﹐指出大爆炸論如何與聖經預言互相呼應與契合。

聖經預言部分:
有關聖經預言的出處﹑背景與解釋

閱讀指南

本見証集分為四個主題,各個主題之間,環環相扣,息息相關。讀者只需將每一段文章最開頭的號碼或簡介,對應前言中框框裡的圖表所示,就可以推知讀者現在所讀的是在全文的哪一個相關位置。(請參考此前言上面框框裡面的總圖表)。

編著/ 談今溯源小工匠

註:此見證集的內容,不代表也不屬任何教會或宗派有關,聖經的部分只基於新約聖經與舊約聖經。
建議:關於大爆炸宇宙論的簡介,與較深層的內容可以參考:➊ 科普書籍 ➋ ChatGPT 、Google 、 YouTube 等對話或搜尋網站。

★★★★★★★★★★★

內容
請點擊各主題觀看內容
主題 I:我們所存在的宇宙是一個一直在膨脹的宇宙


科學部分: 大爆炸論科學新知識 —

「宇宙論」是什麼?就是指專注於研究整個宇宙的開始、演化過程、與其後續發展的學問,而不是指專注於對宇宙中個別的天體現象的研究。

現今的天文物理學家們寫給一般大眾讀者看的科普書籍,多是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常刻意繞過深奥的純理論與難懂的物理或數學方程式,並且用易懂的大眾語言與簡明的圖像,来说明關键性的概念。

◆◆◆
摘要 A (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哈伯定理: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以觀測遠方星系﹐證實了宇宙是一個一直在向四面八方膨脹的活動空間。

西元1929年,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 ( Edwin Powell Hubble )發表「哈伯定理」,奠定了「宇宙膨脹」之說的基礎。

在西元1920年代,愛德溫-哈伯在美國加州威爾遜山的天文台用100吋望遠鏡觀察遠方天體,發現宇宙中除了我們的銀河系之外,還有好多個星系(我們的銀河系就是屬於眾多星系裡的一個星系,我們知道每一個星系裡面約有數千億顆像我們的太陽一樣的恆星,圍繞著星系的中心公轉)。並且每一個星系都正在離開我們的地球(receding)而去。

哈伯觀測到那些離開我們地球(地球就是指觀察者的位置 : 在這裡地球就代表銀河系) 越遙遠的星系,它們的光譜紅移**1.a程度也越多,離開我們地球的速度也越快,同時也正比於那些星系離開我們地球的距離,這就是有名的「哈伯定理」**I.b 。哈伯定理不但證實了宇宙是一個一直在膨脹的活躍空間,並且也說明了哈伯定理在宇宙任何地方都是對的**I. c。

◆◆◆
摘要 B (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大爆炸論的宇宙膨脹﹐是指宇宙空間連同其中的各個星系﹐整個一起向四面八方, 向外擴張移動, 而且各個星系也各自向外, 互相遠離。

科學家們很清楚的告訴我們 : 在宇宙開始之前,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所以有關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論」是指我們的宇宙是從一個極小的起始點「時間與空間同時出現」,然後「空間」就連同帶着其「內容物」( 以星系為代表 )﹐同時一起持續膨脹,一直到約138億年後的現在。

宇宙膨脹 ( 擴張 ) 的奧祕實在很難憑空想像﹐在整個宇宙向外膨脹的時候﹐同時宇宙中各星系也一起向外互相遠離﹐這是怎樣的一幅圖畫或景象呢? 下面有   1﹑ 2﹑ 兩個例子可供讀者參考:

烘焙葡萄乾麵包為例的比喻 :

在烘焙前先把葡萄乾分散放置在小麵裡面﹐當放進烤箱﹐酵麵開始膨脹的時候﹐各個葡萄乾會隨著小麵一起移動﹑分開﹐好像是膨脹的酵麵帶各個葡萄乾一起膨脹似的﹐各個葡萄乾會互相分離而去﹐並不會糾纏在一起。並且各個離開後葡萄乾的距離會與各個葡萄乾原本的距離約略成正比。

這個例子正好可以比照說明大爆炸論的宇宙膨脹﹐是由宇宙空間(在這個例子中以酵麵來代表)連帶著其中各星系(在這個例子中以葡萄乾來表示)﹐「整個的一起向外膨脹」。這種情形﹐可以說大大不同於一般人們對炸彈爆炸的認知 ; 在炸彈爆炸時﹐碎片會從原處向四面八方的遠處直飛而去﹐但是整個空間本身是一點也不動﹐地球上的空間是不會隨著向四面八方飛去的碎片而膨脹的。

吹氣球比喻

哈伯定理所描述的宇宙膨脹,憑空讓人比較 難以捉摸,有一個很有名的「 吹氣球比喻」(又名; “氣球宇宙 ”是由英國天文物理學家 Sir Arthur Eddington,1882~1944 ,在1931年發表)比較容易想像,可供參考。

在未吹氣球以前,先把許多代表 「星系」 的小黑點(我們至少要認定這些小黑點的體積範圍一直是 固定的) 放置在代表宇宙的氣球表面。當氣球一吹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這個膨脹的氣球表面(代表膨脹的宇宙) 觀察到﹐各個小黑點(代表星系)之間,其中本來的距離愈遠的兩個小黑點, 其相互分離的速度也愈快, 反之,其本來的距離愈近的兩個小點 ,其相互離開的速度也愈慢。 並 且無論在任何地方, 任選兩個小 黑點(星系), 其相互離開而去的速度,都與其本來的相互距離成正比。

這樣,說明了我們的宇宙是一個正在膨脹的宇宙(以紅移現象為基礎的哈伯定理), 並且也说明了: 無論是 從宇宙中哪一個 觀察點來看,哈伯定理都是一樣可以適用的 ◦ 這吹氣球比喻, 可以說是描述哈伯定理的一種簡單圖像。

◆◆◆
摘要 C (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1946 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論

◆◆◆
摘要 D (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宇宙膨脹的幾何構造圖形是「 平面的」

美國太空總署(2001年)發射的人造衛星WMAP,研究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得的溫度起伏微小差額,發現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平面的宇宙」。 這與1922年亞歷山大弗里德曼所記載的宇宙膨脹模型的第三類型相符合;曲率=0,宇宙密度=臨界密度 ( critical density ),也就是宇宙膨脹的幾何構造圖形是「平面的」。


圖①:
弗里德曼宇宙膨脹的三種模形

上述所說: “宇宙膨脹幾何圖形是平面的”就是指其中最下面的圖形。

◆◆◆
摘要 E (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

美國在西元2001年,發射人造衛星WMAP,通過它的觀測研究對宇宙論的發展有重大的收穫:譬如有關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起伏的研究(請參閱本見證集主題III),以及發現宇宙中有非常大量的暗能量與暗物質與其對宇宙演化的影響(請參閱主題IV)…等等。

並且這顆人造衛星的工作團隊之後繪製發表了一張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以簡單的圖表來向社會一般大眾說明宇宙膨脹的演化過程 ﹐指出宇宙膨脹時的時間、空間、與膨脹速度,並包括在什麼時候,發生什麼重要變化。

請看下面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圖2 ): ( 請注意:垂直由上往下代表時間﹐從中間向左右兩邊的水平面代表空間。  )


圖 ②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 ( 西元2001 )
此圖由 NASA/WMAP 團隊提供 2001年發射

: 歐洲人造衛星PLANCK2013年發表:宇宙的年齡為 138億年,比先前的137億年還老,並且誤差值更小。

◆◆◆
(1980年代之前) 大爆炸型宇宙膨脹的簡介

早在1980年,亞倫固斯就發表了爆脹論,認為宇宙一開始就發生急速膨脹,那時候科學家們還沒有測知宇宙膨脹的速度與細節,直到1989年NASA/COBE 與2001年NASA /WMAP 所發射的兩顆人造衛星之後,才奠定了宇宙一開始就發生了急速爆脹的理論。

▲▲▲
補充 (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1﹑大爆炸型宇宙膨脹簡圖與說明


圖 ③
( 1980年代以前 )大爆炸型宇宙膨脹圖

2﹑由一片批薩的比喻來看懂宇宙膨脹簡圖的全貌


圖 ④
批薩比喻圖

此圖是以「整個宇宙膨脹」其中的一小部分來代表全部,以平面的圖形來代表整個立體空間的宇宙。就像義大利批薩(pizza ),我們是拿整大塊的圓形批薩其中的一小片來吃,我們會先吃上面三角形的尖端部分。而這尖端就是整個圓形批蕯的中心點,正好代表大爆炸論那極熱、密度極高、正要向外膨脹的開始點。從那小片批薩的尖端往下的兩條斜線就是代表宇宙膨脹是向外、向四面八方移動的方向﹐小片批薩最下面我們用手拿的部分,那稍厚的一層﹐也就是整個圓形批薩外圈的那一層﹐它代表現在我們人類、太陽系、銀河系等等所在的地方。在這裡,我們可以對照上面主題 I 科学部分的圖3(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可以看到在此圖(只代表整個宇宙的一小部分)的最底部有一顆人造衛星(WMAP, 在2001年發射)再對照其左邊的時間表,正好位於宇宙膨脹了137億年後的現在。

大爆炸型宇宙膨脹圖與暴脹型宇宙膨脹圖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不包括宇宙膨脹速度的變化,所以向外膨脹只是以直線來表示。而後者就比較複雜,因為宇宙膨脹的速度變化確實非常大,所以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的曲率變化也 會很大。但是無論大爆炸型或暴脹型,兩者的圖形都是採用以一小部分來代表整個宇宙。並且以圖形中間的最高點為時間與宇宙膨脹的開始點, 以圖形的底部為宇宙膨脹的最外層,也就是現今的時刻。 

3﹑我們是處在一個圓形宇宙的外層嗎?

不少科學家推測,整個宇宙膨脹可能是圓球形一般的膨脹,而我們是住在最外層。同時,科學家們也承認,面對這浩瀚的宇宙,人類的高科技所能觀測到的範圍實在很有限,這圓球形的宇宙還無法證明。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告訴我們,從宇宙開始以來,在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件。但有一個真相值得提醒的,就是過去發生的事件已不復存在,除了圓球形的最外面一層,已經都成為歷史,都是空的,包括宇宙膨脹的起始點。若現在有人問,宇宙的中心點或開始點在哪裡? 科學家會說,已經分散到宇宙的各個角落,也許就離開你不遠。


呼應部分: 大爆炸論科學新知識與聖經預言的呼應與契合

科學家們以觀測與推算證實了宇宙膨脹 – – – 呼應了 – – – 奇妙、精準、扼要的聖經預言

從前述宇宙科學新知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大爆炸論的宇宙膨脹有四個特點:
1﹑向四面八方膨脹﹑向外展開
2﹑空間與各個星系 一起向外擴張
3﹑宇宙膨脹的幾何構造圖形是平面的
4﹑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

當我們再仔細查看聖經中有關宇宙的預言時,可以發現;原來這四個特點早已經一起被記載在2700年前的聖經《以賽亞書》第40章第22節的兩句平行句裡面:「…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其中「鋪張」與「展開」這兩個相似詞,剛剛好都含有這四個宇宙膨脹特點之涵義。請看下面大爆炸論與聖經預言兩者的對照與呼應:

◆◆◆
摘要A〔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呼應了—-聖經預言〕:

大爆炸論的宇宙膨脹「呼應了」聖經預言的向外擴張﹐向外展開的宇宙。

主題 I 預言經文 :

《以賽亞書》第40章第22節「…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
「(He) Who stretches out the heavens like a curtain, and spreads them out like a tent to dwell in.」 (Isaiah 40: 22 , NKJV)

預言經文解釋:

a: 從上面中英文的經文所記載的宇宙時空狀態,不僅是動態的,而且是張開、展開、stretches out、spreads out,都是向外伸展的動詞,是一種膨脹的現象。

b: 上述經文中的「穹蒼」或「諸天」,都是指現今常用的「宇宙」。

◆◆◆
摘要 B〔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呼應了—- 聖經預言〕:

宇宙空間的膨脹是「整個一起」向外膨脹—

從前述主題一的科學部分(膨脹的宇宙)我們知道:整個宇宙空間﹐包括宇宙中的各個星系之間的空間(連同各個星系)都在向外擴張(但是原來受重力影響而組成的星系單位本身卻不會向外擴張或膨脹)。

從前面的科學部分,我們知道:宇宙的膨脹是時間與空間一起開始的。整個宇宙空間的膨脹是包括各星系 ( galaxy ) 之間的空間也一起膨脹﹐這樣子連帶著使得各個星系之間也越來越遠﹐向外分開。

請注意: 英文聖經經文stretches out heavens與英文的展開spreads them out﹐ 都是用「複數的天」﹐這就是表示整個宇宙的膨脹不是只有一個單位在膨脹﹐而是表示 有多個單位在膨脹。從現今大爆炸論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合理的解釋: 這呼應的兩句聖經經文是在說明: 宇宙膨脹不只宇宙本身一個單位在膨脹﹐而是連帶著宇宙中無數的小單位 (以星系﹐即galaxies為代表) 也連帶著各個星系之間的空間一起在膨脹。(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從這短短的兩句聖經預言﹐看到聖經的原作者用字之精準)

《以賽亞書》40:22 所用的動詞:「鋪張」(stretches out) 穹蒼,與「展開」( spreads out ) 諸天。這就是在描述宇宙膨脹是「整個 」的擴張出去,一起膨脹。正好符合科學家們所觀察和敘述的宇宙膨脹。可見現今大爆炸論中的宇宙膨脹﹐ 剛好呼應了聖經中早有記載的有關宇宙的預言。

◆◆◆
摘要 C 〔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呼應了—-聖經預言〕:

大爆炸論說:宇宙膨脹的幾何圖形是平面的﹐請比照下面聖經中有關宇宙預言的記載:宇宙膨脹如‘’幔子‘’(作為隔開以色列人會幕的聖所與至聖所之間的一層屏障)。請參考下文。

從1922年弗里德曼( Friedmann)的記載中已經指出 :宇宙膨脹的幾何圖形有三種模型 :1﹑球型 :宇宙會趨向於崩塌,是正曲率 。2﹑馬鞍型 :宇宙會撕裂向外飛散,為負曲率。3﹑平面型:曲率等於0,即宇宙的幾何 ( geometry ) 圖形是平面的。
但直到20世紀底至21世紀初,科學家們才確認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平面的宇宙。

令人驚訝的是,在2700年前聖經《以賽亞書》40:22 不但已經記載說宇宙是「膨脹」的, 並且以其中經文:「(衪)鋪張穹蒼”如 幔子(curtain)”」來「預言」21世紀的宇宙科學新知識:宇宙膨脹的幾何圖形是「平面的」。

讓我們再更仔細的放大一下來看:

如上述經文《以賽亞書》40:22:「(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tabernacle)」。 這裡的”幔子 ”希伯來原文 為H1852 (  Strong’s  Dictionary ) ,在全本聖經只出現過一次, 根據Strong’s Hebrew & Greek Dictionary有兩個意思:1﹑由其原文字根引進來的「單薄如”薄布”」(英譯thin cloth )。 2﹑“ 幔子”( 英譯 curtain )。 多數的中文或英文譯本在這句經文中把這個希伯來文(H1852) 翻譯成「幔子 」或「curtain」, 因為把其本義就有遮蔽或隔開的「幔子」 這個字放進與其本義有關聯意思(如tabernacle) 的平行對比句裡是很正常的。

但是上述這個原文為 H1852的希伯來文,當用在有關宇宙「膨脹」的句子(《以賽亞書》40:22)裡之時 ,特別是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宇宙膨脹的大尺度幾何圖形是平面的」宇宙科學新知識的時候,就特別顯出:上帝對祂預言的安排是多麼慎重、準確、毫不含糊。

因為被翻譯成「 幔子」這個字,在全本聖經裡面, 就不只有三、四個。 但惟有用在「鋪張穹蒼如”幔子”」的H1852這個字,其本身就強調宇宙膨脹的形狀是平面的﹐即: 「形狀如薄布」。並且,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確認 :「The geometry of the universe is flat ,like a sheet of paper」(請參閱網上搜尋 : NASA WMAP the shape of the universe )。這描述正好與上述的H1852的第一個字典解釋:「(宇宙膨脹)單薄像薄布」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此,從大爆炸論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宇宙是一個膨脹的宇宙,並且其膨脹的幾何圖形是平面的。這 正好呼應了聖經《以賽亞書》第40章第22節的預言:「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的第一句話「鋪張穹蒼如幔子」。而且,從上述宇宙膨脹的聖經經文的動詞,“鋪張” 與“展開” 這兩個字來看,其希伯來文的英文翻譯分別為stretches與spreads,並且是同義詞﹐不論從中文或英文來解釋,這兩個動詞都帶有「在平面上」活動的意思。這樣看來,更顯明了這句經文在預言宇宙膨脹的幾何圖形是平面的,並不只是偶然。

◆◆◆
摘要 D 〔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呼應了—- 聖經預言〕: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  — 呼應了—  帳幕 ( tabernacle 或帳棚 ) 的外觀輪廓曲線圖

如前面的科學部分所述:2001年 NASA發射了人造衛星WMAP,並在幾年後發表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表,記錄並介紹給社會大眾認識。這從一開始就膨脹一直到現在的宇宙時空演化圖,並且標記何時發生何事的關鍵性重要事件。這圖表不但堪稱是史上最長久的歷史資料,也記載了宇宙從誕生時期一直到現在大爆炸論所揭開的奧秘。 例如: 眾星如何發生的﹐暗能量如何影響宇宙膨脹等, 實在是值得令人敬佩!

出乎我們預料之外,這幅「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表」,原來早已經記載在有關宇宙的聖經「預言」裡面,就在前述聖經預言《以賽亞書》第40章22節:「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的下半句「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tabernacle)」裡面。

這話怎麼說呢?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表怎麼會像是「可住的帳棚」呢?

答:

◆◆◆
摘要D1﹑〔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 呼應了—-聖經預言〕:

可住的帳棚就是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要進入迦南地的時候,上帝與他們在曠野中同行時所住的帳幕。

我們先要找出這節經文「可住的帳棚」的歷史背景,才能找出這「帳棚」到底長得是什麼樣子。 這段經文是由先知以賽亞在大約2700年前寫的。以賽亞身為先知,對於以色列人的祖先「出埃及」,經過40年曠野遷徙的生活才進入迦南地的民族歷史(約3400年前),應該相當熟悉。

這帳棚 (英譯為 tabernacle 或 tent ) 主要是以細麻与線製成各自相連的幔子,與木製的竪板支搭而成,再以公羊的皮和海狗的皮作罩棚的蓋與頂蓋。 是個可以移動的帳幕(也稱為會幕或帳棚,這三個名詞的英譯都稱tabernacle ) 可以拆解并隨隊伍在曠野中前行。

同時編者也查了幾本聖經的研讀本,都沒有看到有為「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這一句經文特別加以解釋的。直到有一天,人們把 NASA團隊的人造衛星 WMAP( 2001年發射)提供的「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表」與以色列人在曠野時期的帳幕的外觀輪廓曲線圖並排、擺在一起的時候才看出來。

原來當我們從正面來看﹐這帳棚的外觀輪廓曲線剛好與人造衛星所提供的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表的曲線非常相似。因為從帳幕(會幕)入口的正面來看,其輪廓線條剛好與NASA/ WMAP人造衛星團隊觀測所得的宇宙「膨脹」時空演進的資料圖像的輪廓線條都極其類似。也就是說: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表的輪廓曲線看起來就如同以色列人在曠野時期(約3500年前)的帳棚(上帝住的tabernacle) 的外貌輪廓曲線。

這樣看來,現今大爆炸論的新知識:整個宇宙膨脹的大picture(圖像)的時空演化曲率的線條走向,居然與3500年前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經過曠野時的帳棚樣貌(外觀輪廓)完全符合。也就是說,大爆炸論的宇宙膨脹「呼應了」有關宇宙膨脹的聖經預言。即:「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以賽亞書》40章22節的第二句)

請比較下面圖2﹑圖5的外貎輪廓曲線:( 請注意:垂直由上往下代表時間﹐從中間向左右兩邊的水平面代表空間。  )


圖 ②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 ( 西元2001發射 )
此圖由 NASA/WMAP 團隊提供 (2001年發射)


圖 ⑤
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的會幕 ( 或稱帳幕﹑帳棚 ) 圖
註: 此圖參考自MacArthur Study Bible large print edition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published by Thomas Nelson p.133.

我們可以看到很平坦的屋頂與從屋頂兩旁下垂的幔子,向外慢慢擴張的帳棚外觀輪廓曲線。

大爆炸論中的宇宙膨脹演化圖表, 不僅應驗了聖經預言有關宇宙膨脹的比喻。如上面◆ 摘要D1裡邊所述﹐ 並且當我們比較◆ 摘要D1的張圖表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人造衛星所提出的宇宙膨脹圖形與聖經預言所比喻的帳棚(tabernacle)輪廓外貌﹑特點也都剛剛好互相印證 、相符合的。

◆◆◆
摘要D2﹑〔 I – 科學 (膨脹的宇宙) —-呼應了—-聖經預言〕:

西元1980年阿倫-古斯 ( Alan Harvey Guth ) 發表「暴脹論」(inflation),認為宇宙一誕生之後,就馬上發生急速膨脹,這整個空間的快速膨脹,其速度竟然超過光速,令人驚訝。

這暴脹論不但可以解釋不少宇宙論的難題:如為什麼整個宇宙是如此均勻?為什麼這浩瀚宇宙的溫度到處都是一樣,只有極小的溫差?並且因為這暴脹的現象須有巨量的反重力,剛好可以與近20年來才被確認的「宇宙早期就有“暗能量”(具有反重力)存在」的說法互相整合。

「暴脹(急速膨脹)論」被科學家們定位為大爆炸論(Big bang theory) 的延伸理論。

請參考對照下面兩張圖:


圖 ②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 ( 1989 )
此圖由 NASA/WMAP 團隊提供 (2001年發射)

請看這鐘形圖右上方原有的箭頭指示說明:

在宇宙開始膨脹的一瞬間﹐其空間急速擴張﹐其外觀輪廓走向很平坦﹐曲率很小﹐稱為「暴脹期」。


圖 ⑤ – a
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的帳幕外觀圖 (已由編者另外添加箭頭在右上方)

請看這帳幕外觀圖的右上方有由編者另外添加的箭頭指示說明:

此帳幕圖的屋頂外觀輪廓很平坦﹐其屋頂曲率特別小。

綜觀上下兩張圖﹐讓我們看懂了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的平坦之頂蓋輪廓走向﹐呼應了2700年前的聖經預言有關帳幕很平坦的輪廓走向。

◆◆◆
摘要D3﹑〔 I – 科學 ( 膨脹的宇宙 ) —-呼應了—-聖經預言〕:

又因為人造衛星觀測遙遠的超新星爆炸時的亮度比較,發現與一般人的想法相反;我們的宇宙,是一個正在加速度膨脹的宇宙。並且科學家們已認定這是因為受宇宙中暗能量反重力影響的結果。

請參考對照下面兩張圖:

上圖:


圖 ③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 ( 2001 )
此圖由 NASA/WMAP 團隊提供 (2001年發射)

請看上述鐘形圖右下方指標所示之處(Dark Energy Accelerated Expansion)說明:

此圖由最上面到最下面﹐告訴我們宇宙膨脹從開始到現在共138億年。由上述我們知道﹐因為有暗能量加速度膨脹的關係﹐從這鐘形圖的下半段開始﹐其外觀輪廓曲線也加速擴張。

下圖:

圖 ⑤ – b
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的帳幕外觀圖 (已由編者另外添加箭頭在左方)

註1:請注意帳篷因為受本身的重量影響,使向外支搭的帳篷在接近下半段之處開始會有下垂的現象,如圖⑤左方箭頭所示之處,暗喻了大爆炸宇宙論的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會有加速度向外膨脹的現象,如圖②右下方指標所示之處(Dark Energy Accelerated Expansion)。

註2: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的帳幕外觀與結構,可以參考聖經出埃及記26章與36章的描述,也可以上網搜尋如:Google 與 YouTube。

◆◆◆
摘要E﹑〔 I –  呼應部分 – (膨脹的宇宙呼應了聖經預言) 〕:

根據哈伯定理,宇宙膨脹是以整個星係為單位,向四面八方膨脹的。這正好呼應了聖經《以賽亞書》第40章22節最後一句:

「…(祂)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

「…(He) spreads them out like a tent to dwell in.」 (Isaiah 40: 22 , NKJV)

我們可以在這節聖經經文裡看到上帝把「天」「them」視為複數,星係(Galaxy)是宇宙膨脹的基本單位,是聚集上億的恆星所成, 向四面八方膨脹。但是我們也可以從《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的「起初神創造天地(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在這裡看到上帝把宇宙視為單數。


聖經部分: 聖經中有關宇宙的預言—

主題 I 預言經文 :

《以賽亞書》第40章第22節:「…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
「(He) Who stretches out the heavens like a curtain, and spreads them out like a tent to dwell in.」 (Isaiah 40:22 , NKJV)  

聖經在有關創造天地(宇宙)的經文中,是以一般人都能了解的自然景象,及圖畫般的敍述,用隱約含蓄的言辭來説明。也因為這樣,神的智慧在祂所默示的著作中能夠越來越清楚的顯明出來。我們知道 : 上帝的話語(聖經)對人類的啟示,是逐漸啓明的。

聖經告訴我們:神蹟的出現不是重於其超時空、超自然或無法想像的神奇, 而是重在這事件上所顯明的上帝的「信息」與「旨意」。 (請參考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5節的例子)。現在我們從聖經經文來看有關大爆炸論的宇宙膨脹呼應了聖經預言的故事:

◆◆◆
摘要A ( I – 聖經預言 : 膨脹的宇宙 )

上帝的救贖計畫與幔子的聖經故事

重點提示:

  1. 這幔子要將聖所和至聖所隔開。(《出埃及記》第26章33節)因為上帝是聖潔的,在舊約時代有罪的人遇見上帝的面,就會死亡﹐而幔子 ( curtain ) 的功能就是隔開與遮蔽。
  2. 「這幔子就是他(耶穌基督)的身體」。(希伯來書第10章第19~20節)
  3. 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突然聖殿的幔子從上至下裂為兩半。(請參閱馬太福音第27章第50到51節)
  4.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祂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 (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從「幔子」G ( Greek )2665,(其英譯為curtain or veil ) 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

舊約聖經《以賽亞書》第40章第22節:「鋪張穹蒼如‘幔子’此字H1852的原文與《出埃及記》第26章第33節 : … 這‘幔子’*(H6532 : 中文翻譯為:幔子,有分開、遮蔽的意思)要將聖所與至聖所隔開 —(Exodus 26:33 )。

這兩個舊約經文所提H1852與H6532兩字的字義解釋﹐都同樣列出「幔子」(中譯)或curtain (英譯 : 1﹑ 《以賽亞書》第40章第22節裡H(Hebrew)1852的King James Version的英譯。與英譯 2﹑《出埃及記》第26章33節裡H6532的中英聖經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的英譯)。

所以雖然時空不同,上面兩個不同的希伯來原文,都翻譯成英文curtain (或vail or veil; 凡其前後文有關聖所與至聖所之間的,這三個英文單字的字義都是相同的)或是翻譯成中文的「幔子」。

又因為我們知道;聖經的啟示是以「漸啟明」的方式。到了新約時代,又有兩個與「幔子」有關,而且非常重要的聖經故事記戴在 1﹑新約《馬太福音》27章第51節:忽然殿裡的「幔子」(Greek2665, 其英譯為curtain or veil ) 從上到下裂為兩半 — 。」2﹑新約《希伯來書》第10章19~20節: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祂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G(Greek)2665,(其英譯為curtain or veil ) 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上述這四個‘幔子’的原文之中文字義﹐參考自新舊約聖經 原文編號逐字中譯與其字典𢑥編北美基督徒中心2008年初版。幔子的英譯參考自中英聖經NIV與英譯本KJV)。

◆◆◆
摘要B ( I – 聖經預言 : 膨脹的宇宙 )

聖經預言經文 : 《以賽亞書》第40章第22節:「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 

上帝與世人同住、同在的心

關於「帳棚」的聖經 故事:

約在3400年前,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過紅海,在進入曠野時,上帝賜智慧與聰明給以色列民,並叫他們造上帝所住的「帳幕」(tabernacle=帳棚)與一切所需之物。這帳棚是一個可移動的帳棚。晚間支搭帳棚在中央,以色列十二支派則安營在四周,東、西、南、北各有三個支派。可以說是與上帝同住同行﹐表現出上帝喜愛與他的子民同在的心意。

到了 新約時代開始時,「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上面這一句話記載在《約翰福音》第一章14節,也充分的表現出耶穌喜歡與我們人類同住同在的意思。

註:【住】原文希臘文,名詞為帳棚(G4633) , 動詞為支搭帳棚(G4637)。**I.d

在耶穌死了之後,《哥林多前書》六章19節記載:「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還有,在聖經《啟示錄》第三章第20節:「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上面這兩則都是在隱喻:在新約時期,基督徒的本身或是內心,也都可以成為耶穌或聖靈〝與我們同在〞的帳棚(居所)。

並且,在新約聖經裡我們常會看到「在基督耶穌裡」或者是「在耶穌基督裡」這兩個詞。表示從新約時期開始一直到現在,有許多基督徒是可以住在基督耶穌裡﹐一起同住同在的。(請參閱《羅馬書》第八章1-2節為例)沒想到,另有一個帳棚的故事出現了。在科學新知識大大發展的21世紀初,大爆炸宇宙論﹐ 讓我們可以看懂聖經中有關宇宙的預言,包括《以賽亞書》第40章22節的「(祂)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不僅大爆炸宇宙論所述之「膨脹的宇宙」剛剛好「呼應」了聖經中有關宇宙膨脹的言(請參閲主題一的「呼應」部分)﹐也因此藉著所呼應的聖經經文:「…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連帶著向世人「顯明」上帝的「救贖」(前述幔子的故事)與「神與我們同在、同住」(前述帳棚的故事)的旨意。

◆◆◆
摘要C   ( I –  聖經預言 : 膨脹的宇宙 )

《以賽亞書》第40章在全本新舊約聖經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以賽亞的名字的意思是 「主是拯救 」,剛好類同於耶穌或約書亞的名字。《以賽亞書》的經句與其本名都是所有舊約聖經中被引用出現在新約聖經上最多次的。

《以賽亞書》約寫於686至650年BC,有學者喻為‘小聖經’,是整本新舊約聖經的縮影(以上請參考陳希曾青年聖經講座)。我們知道:聖經包括舊約39卷書和新約27卷書,總共66卷書。而《以賽亞書》也剛好共有66章,其前面的39章剛好可比照為舊約的39卷書,而其後面的27章也剛好可以比照為新約的27卷書.所以《以賽亞書》雖然是屬於舊約,但是經過隱藏的預言也有扮演新約的角色:就是安慰世人,向全世界凡有血氣的,報告神愛世人,要拯救,賜福給全人類的好信息。

這角色已經在《以賽亞書》第40章隱藏的預言顯明出來了(如前述:被稱為小聖經的以賽亞書的前39章﹐可代表整個舊約全部的39卷書。而《以賽亞書》第40章剛好可代表新約的第一卷書:《馬太福音》,代表新約時代的開始,也是新生命的開始。

新約聖經的第一卷書《馬太福音》的第一章21-23節,就敘述耶穌的誕生。天使吩咐約瑟給他取名叫「耶穌」,「因為他要將自己的子民從罪惡裡拯救出來」。又說 :「這一切事的成就 ,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 (以馬內利翻譯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讀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剛剛好與上述(摘要A與摘要B)《以賽亞書》第40章22節所記載的有關「幔子」與「帳棚」的故事內容互相契合。並印證了《以賽亞書》第40章在整本聖經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預表、印證新約聖經第一卷書《馬太福音》就是代表新時代,也是新生命(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來臨。同時﹐在科學新知識「大爆炸宇宙論」下﹐看明白了聖經預言所描述的宇宙現象。

耶穌誕生時猶太人的習俗,一個人的名字常常就是代表這個人一生的所為與所是。果然,耶穌一生以「拯救世人」﹑「與人同住」為職志,為要達成上帝創世之前所定永遠的旨意。

這樣看來,「宇宙膨脹」這大爆炸宇宙論的新知識,不但奇妙的呼應了兩千七百年前的聖經預言,也因此連帶著向現代人顯出   上帝「拯救世人」 、 「與人同住」的旨意

▇ ▇ ▇
聯想 : 尋找「大爆炸宇宙論呼應了聖經預言」的證據 閱讀全文 >

宇宙科學新知識是可考的宇宙科學歷史的一部分:
宇宙科學新知是世界性的且公開、廣為人知的資訊,在網路,報章雜誌,科學期刊,科普書籍(減低了專業、深度、與複雜性,使一般人可以看得懂的書籍)都有記載,垂手可得,是可考的現代科學歴史的一部分。(但科學新知識是會不斷的進步、創新與改良,所以與永恆不變的真理有別)。

聖經是一本世界上最多讀者,流傳已久,並且可考的奇書:
聖經是世界上最暢銷流傳已久的書籍,本見證集所記載的聖經預言都出自舊約聖經,其最古老的抄本在20世紀中葉從中東死海海邊的山洞中被放羊的牧人發現,且經過專家們鑒定估計約為紀元前一至二百年前的抄本,而且其內容除了小部分可忽略的地方外,與現行的原文希伯來舊約聖經並無不同,是屬於《死海古卷》的一部分,保存得相當完整,其中有的書卷可以說是幾乎完整無缺。(本書所列舉的聖經預言約有一半是出自《以賽亞書》,《以賽亞書》就是《死海古卷》其中保持得最完整的書卷之一,幾乎没有被篡改来迎合科學新知識的可能。)

註:
以色列人抄聖經的態度非常恭敬與嚴謹。許多內容涉及以色列的先祖、甚至君王、領袖們的離經背道,與叛逆之事也都照抄不誤,流傳下來。

聖經是一本家書、歴史書、也是一本預言書:是一本超越時空,無所不在,全知全智的奇書

**********************************

** 主題 I 註釋或參考書籍

I.a . 紅移現象:當光源若是離開觀察者而去,它的光譜就會向著長波長 的方向移動,這就是「紅移現象」。光源移動的速度愈快,光譜紅移的程度也愈多。 (請參閲《上帝與物理》 黃小石著宇宙光 2014 p.205)。

I.b. 哈伯定理:請參閱《上帝與物理》黃小石 著 宇宙光 2014 p.205~207 ◦

I.c . 參考經文《羅馬書》第一章19節 :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

I.d .   出自新舊約聖經原文編號逐字中譯 字典彚編 北美基督徒中心p.476-新約字典彚編。

主題 II :我們生活其中的宇宙有一個開始點


科學部分: 大爆炸論科學新知識—

◆◆◆
摘要A 〔 II (宇宙的開始)    科學部分 (大爆炸論) 〕 :  

我們所存在的宇宙﹐不是一個永遠存在的宇宙,而是有一個時間與空間的開始點,在這開始點之前,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

簡單的說:從1.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1915年)2. 弗里德曼的宇宙膨脹模型和他主張的“空間均一”與“各向同性”兩個假說(1922年)加上3. 哈伯的哈伯定理( 1929年)。科學家們不但可以推論出宇宙是一個正在膨胀的宇宙,並且可以從宇宙膨脹的相反方向來推理。科學家們認為,在宇宙開始的那一「刻」,應該是一個極高溫,密度極大的極小點。

宇宙開始的那一「刻」 (moment)—— time = 0:

科學家稱之為奇異點(singular point),是數學名詞,是不能計算的**II. a

是一個極高溫,密度極高的一個極小點 。

◆◆◆
摘要B 〔 II (宇宙的開始)    科學部份 (大爆炸論) 〕 :

隨著越來越進步的人造衛星與望遠鏡,在21世紀的現在,科學家們不只有更精準的觀察研究﹐並且也打好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科學家們認為從宇宙開始的奇異點 ( 時間=0 )之後的極短時間內算起﹐一直到現在,宇宙演化過程的每一個時段,他們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那麼在宇宙的開始點之前,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答:科學家們還沒有達到共識,有的學者認為宇宙開始之前,不屬於科學的範疇。有關宇宙誕生之前的情況﹐下面的理論較常被提及:

一﹑多重宇宙:

「多重宇宙」是一個受到多人關注的理論。我們知道「多重宇宙」遙不可及,不能用實驗來證實,只是一種不能證偽的例子。

二﹑ ToE ( Theory of everything )

在20世紀末期,大爆炸論蒸蒸日上,弦理論,膜理論也陸續發表。不少天文學家與理論物理學者期待日新月異的科學進展,會出現一個新理論; 就是能夠把「宏觀的廣義相對論」,與「微觀的量子論」這兩個互不相容的矛盾,同時解決的理論。並且認為這個將要出現的”Theory of everything”已經是指日可待,這個ToE甚至會凌越大爆炸論,或許可解開宇宙如何開始的「真相」﹐進而探知宇宙誕生之前的奧秘。

然而,一轉眼已經是21世紀初的2020年代,現在看來; 我們已經知道不但大爆炸論越站越穏,並且已得到世界各國大部分天文物理學家的肯定。另一方面;大家期望很高的 ToE卻因為各種原因﹐其研究進展漸漸趨緩﹐從20世紀末期到现在還沒有辦法有更大的突破。

三﹑量子真空波動:

我們會問宇宙這麼大的實存﹐怎麼會無中生有的呢? 目前這仍然是個很大的科學問題﹐有些專家相信宇宙可能是源於一種量子「真空波動」(quantum vacuum fluctuation)﹐從「借來」的能量中產生的。不過「真空波動」也已牽涉到「空間」的概念﹐在没有宇宙之前﹐時間與空間也都還不存在﹐又何從來的「真空波動」呢? 這問題就留給專家們去傷腦筋罷。** II.b


呼應部分:「從大爆炸論中有關宇宙開始的科學新知識」對照 「 聖經中有關宇宙開始的預言 」來看兩者之間的呼應與契合

◆◆◆
摘要A 〔II (宇宙的開始)    呼應部分( 大爆炸論對照聖經預言)〕 :

近一百年來,科學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天文物理學的新知識更是大大增長。

現今( 21世紀初)天文物理學家對宇宙起源的看法,差不多都是採取「大爆炸論」的觀點,認為宇宙是在138億年以前突然開始的。也就是說:我們這浩瀚宇宙是有一個時間與空間的開始點。

這個宇宙開始的新知識,是由許多不同國籍的天文物理學家與太空科學家們,結合前人的經驗,經過多年的通力合作才有的結晶。這亮眼的成果﹐卻不可思議的呼應了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記載在全本聖經的「開始」﹐即第一卷書,第一章第一節 :「 起初,神創造天地」這句有關宇宙起源的聖經經文裡面。

解釋:

在這句話最前面的兩個中文字「起初」﹐就其希伯來文的翻譯,代表時間的開始。就是在這時間點上﹐上帝創造有時間與空間的「天地」(宇宙)。也就是說宇宙的時間與空間是一起開始的。希伯來人喜歡用「對比」來代表「全部」,在這裡用「天」和「地」的對比來代表宇宙與其中的萬物。所以,這裡的創造天地,是指創造天地萬物全部**II. c。

「創造」也就是作出從來没有過的新事。科學大爆炸論的主張認為宇宙是「時間與空間一起開始的」﹐這正好對照了聖經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 起初,神創造天地」的意思﹐就是上帝創造宇宙時是「時間與空間一起開始的」。

這樣﹐大爆炸論對宇宙的開始點所做的描述﹐正好呼應了聖經預言﹐在創世紀第一章第一節對上帝創造宇宙時所作的描述。

◆◆◆
摘要B 〔II (宇宙的開始) 呼應部分( 大爆炸論對照聖經預言)〕 :

科學家們認為大爆炸之後的每一個時段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至於宇宙的開始點之前是什麼?科學家們還沒有近期可達標的候選理論來解答,也沒有達到共識。所以說,宇宙之前的〝科學〞新知識還沒有建立。也就沒有〝呼應〞的問題存在。


聖經部分 : 聖經中有關宇宙的預言—

《創世記》第一章第1節 :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
摘要A 〔 II  ( 宇宙的開始 )    聖經預言部份〕  :

根據聖經書籍的記載,在原先聖經書卷中是沒有分章節的

根據聖經書籍的記載,在原先聖經書卷中是沒有分章節的。在第9或第10世紀有馬所拉文士將希伯來聖經斷句分節。後來陸續有主教、教師或學者們從事聖經分章、分節的事工。在13世紀,巴黎大學教授朗登將拉丁文聖經分章。到了第16世紀,巴黎出版商司提反努(Robert Stephanus)將希伯來文及拉丁文聖經加以分章和分節。(請參閱陳壽穂牧師釋經實用手冊第43頁,及福音ABC…)

◆◆◆
摘要B〔 II  ( 宇宙的開始 )    聖經預言部份〕  :

《創世記》第一章的第1-2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為《創世記》整個第一章的引言

(註:「引言」為全本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的引導訊息,即: 宇宙的起源與生命的傳承。)

在還沒有大爆炸宇宙論的時候,幾千年來人們在讀宇宙的起源:《創世記》第一章時,就好像上帝是以同理心認同讀者親自以導遊的身分,到處解說人們親眼看到的景象,有晚上,有早上。所看到的是表面的。並且好像上帝與讀者們一起住在地球上隨著地球自轉,有晚上,有早上,一天24小時,六天就造完宇宙﹐這是《創世記》第一章原來的說法。這雖然只是在還沒有宇宙科學新知識時的權宜之計,卻也堅持強調宇宙是由上帝創造,有一個時間與空間一起出現的「開始點」這極重要的聖經預言。

現在我們來看大爆炸論科學新知識的21世紀版本(version)新說法。即《創世記》第一章第1節與第2節做為引言的說明:

首先﹐我們不再沿用舊制 ( 就是在還没有大爆炸論新知識的時候﹐一般聖經書籍對宇宙如何開始的說明或翻譯 )  而是當我們先把與宇宙開始有關的大爆炸論科學新知識存在心裡﹐然後再來重讀這一字不改的有關宇宙開始的這一段聖經經文﹐就可以看出來﹐聖經作者是把地球的出現放在整個《創世記》第一章的引言裡面 (就是在《創世記》第一章所述〝六天創造天地〞的原文還没有開始之前 )﹐當引言敍述完畢﹐才有宇宙開始的原文。即神說: 「要有光就有光。」這就是在敍述引言之後﹐才接著敍述《創世記》原文。 ( 也就是《創世記》第一章第三節的開始 )。

《創世記》第一章起頭 ( 在還没有分章節和加標點符號時 ) 的經文: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創世記》第一章的引言精要 :「引言(宇宙的起源與生命的傳承)

  1. 上帝創造「天地萬物」(請參考上述呼應部分/摘要A/解釋一)
  2. 鏡頭聚焦在地球上,強調荒涼沒有生命。
  3. 「水」為人類生存的必要成份,也代表聖靈孕育著能與上帝交通的人類的「生命」。(聖經中常以水代表聖靈)
  4. 上述的「運行 (H7363) 」 **II.d一詞,原文有 和「上帝的靈」連在一起,與〝孕育〞新生命之意;也有「盤旋」的意思,描繪母鷹展開雙翅柔和地在小鷹之上飛翔,執行教導和保護的職務。**II.e

這「引言」不僅提到了宇宙的開始,也引導我們能够略窥整本聖經所教導的生命之傳承。

從上述引言接下來的經文就是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剛好可以與上帝創造宇宙的第一個行動完全相符。也就是大爆炸論在描述宇宙一開始所發生的事:密度極高,溫度極高的極小點。

▲▲▲
補充

在聖經中另有一處,是基督徒都相當熟識的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也有記載了「宇宙的起源」與「生命的傳承」。經文中提到神創造天地萬物之後緊跟著就以精簡的字句來描述生命的傳承。請參閱以下相關經文:

《約翰福音》第一章1-5節:「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2這道太初與神同在。3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4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接著就直接轉為描述施洗約翰與耶穌的事蹟。

註1: 這本見証集所引用的聖經譯本是合和本 ( 1919年出版 )﹐是在大爆炸論還未發表前。所以可以排除在翻譯的時候﹐翻譯者會有因為下意識的影響而偏向配合新的大爆炸論之可能性。

註2: 有一個和NASA(美國太空總署)的地位平行的機構NOAA(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 )﹐專門管理整個地球的氣候與海洋。大爆炸論的內容並不涉及地球自然環境與地球上生物的科學研究﹐所以在這範圍没有關於大爆炸論對應聖經預言的問題。

◆◆◆
摘要C〔 II  ( 宇宙的開始 )    聖經預言部分〕  :

宇宙有一個開始點使我們想到為什麼要創造宇宙

這本見證集談到宇宙起源(主題II)﹐使我們更有機會想到平時常常被忽略,卻是人類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宇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宇宙為什麼會開始?我們知道在宇宙還沒有開始以前,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有宇宙?現今雖然科學家們已經能用科學解釋宇宙開始之後的每一段過程,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知道宇宙是為什麼開始的。

《啟示錄》第四章第11節說:「萬物是因上帝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那麼,什麼是上帝的旨意呢?答:上帝的旨意隱藏在全本聖經的字裡行間。

請看下面一個著名的例子:

公元第4~5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公元354 – 公元430年 ) 對於:是誰創造了宇宙?如何創造?為何創造?的問題回答說:「上帝(who),藉著祂的話(how),因為這是好的(why)。」簡單明瞭的回答了這三個「大」問題。奇妙的是,奧古斯丁這段智慧的回答,不僅流傳至今,在這科學新知識暴增的21世紀,奧古斯丁所引用的有關宇宙起源的聖經經節: 《創世記》第一章 第一節:「起初神創造天地」; 第三節:「神說要有光就有光」; 第四節:「神看光是好的」,就顯得更適合更清楚了。

◆◆◆

摘要D〔 II  ( 宇宙的開始 )    聖經預言部分〕  :

從神學家奧古斯丁﹐根据聖經《創世記》第一章對為什麼會有宇宙? 之3W ( Who, How and Why ) 的解答來看:

解釋一:

常識告訴我們(大爆炸論也這樣說):物理學的光(子)不是在有了地球以後才有的,而是在宇宙誕生的最早期就出現了。(上帝創造宇宙時也包含光﹐光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太陽也不是在地球之後才有的。這些就會讓我們想到:因為聖經要對古時候的以色列人說話,也要向現代人說話。就如三千年前大衛王的詩﹐詩篇第22篇15~20節** II. f﹐雖是描述大衛王被敵人追殺時經歷的困境。但是從新約時代人的觀點來看﹐正好也是在描述耶穌被釘十字架受難的經歷。

所以有關宇宙的起源與演化,雖是一樣的經文﹐聖經會有另外一個21世紀的新說法(version﹐版本),對21世紀的人說話。

請注意:這新版本 ( 說法 ) 是專為21世紀初的人說話,而不是不會改變的,因為科學是會不斷的改進﹐這一點在讀到本見證集的第IV主題就自然會更清楚了。

當我們驚嘆大爆炸論科學新知識與聖經預言如此的互相呼應之餘,時間與歷史還是照常繼續往前行,但這位安排萬物,全知、全能、信實的掌權者給世人的安慰和鼓勵,與永恆“美好”的旨意﹐卻仍然永存。

解釋二:

在有了大爆炸論的新知識後,又因為如上述,我們知道:最初的新舊約聖經版本都是沒有分章分節的,我們就可以看得懂聖經預言《創世記》第一章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本來在《創世記》第一章裡頭的五個「神看著是好的」,其希伯來原文都是由一個主句與一個子句合成的。照古時希伯來文法的慣例:子句是可以沒有動詞,甚至沒有主詞的。雖然我們中文的翻譯沒有影響(中文的動詞本來就沒有分別現在、過去、將來的時態變化),但是英文的翻譯為了使讀者讀起來順暢、不憋扭,就順著前面的動詞時態寫成過去式(〝It was〞 good) ,其實整個子句的原文只含一個希伯來文字「good」,並且其子句是没有時態的﹐是自由的,可適合於任何時態,而不被英文翻譯局限於過去式一個時態。何況我們已知道上帝創造宇宙的最高峰是在神最後所創造的人類,並且是有神的形象、能與神交通的人類。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在《創世記》第一章這驚天動地的大工程,我們的總工程師在每個工程告一段落,在視察的時候,不只會看過去,一定也會展望未來,看到他千千萬萬的子女進入天上的榮耀裡。

如此看來,在有大爆炸宇宙論的科學新知識的現在,我們讀《創世記》第一章的時候,就可以配合這位昔在、今在、永在全能神﹐ 上帝的高瞻遠矚,把聖經一開始《創世記》第一章的第1~2節作為第一章的「引言」。〔這開頭的兩節也代表整個《創世記》第一章的縮影:  在造好了有上帝形象的人類之後,《創世記》的第一章在最後以”看哪!非常好!”(神看著所創造的一切都甚好) 做總結。〕

解釋三:

聖經《創世記》第一章(一共31節)﹐就用了六次上帝看著是「好」的。我們會想這個「好」字,除了良善之外還會有什麼意思呢? 我們可以發現,就在《創世記》最後一章第20節,有一 個連在聖經經文本身 ,上帝對「好」 的解釋:「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五十章20節)。

我們知道亞伯拉罕因信稱義,上帝賜福給他,並應許迦南地給他與他的後裔為業,並與他立永遠的約。後來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過約旦河,進入迦南「美」地,也就是 當年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為業之地。綜觀《創世記》第一章神看著是「好」的,約瑟說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與約書亞進入迦南「美」地 的這三個「美」(H2896)字的希伯來文原文都是同一個字。不僅如此,進入了新約時代以後,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說: 我是「好」牧人; 《羅馬書》說: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羅馬書》第十二章: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以及保羅在知道死期已近的時候所說的: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這些「關鍵」字的希臘原文號碼分別為 G2573與G0018;這兩個希臘字是同義字,並且都相當於前述希伯來文H2896。

當我們談到宇宙的起源,我們也會想到為什麼會有宇宙。聖經說宇宙萬物是因上帝的旨意而造的,並且於神啟示世人的聖經中﹐第一本書卷的第一章就告訴我們:神看著是「好」的。在本見證集的主題一﹐聖經預言的說明就指出:神的心意是救贖世人,與世人同在。我們從上述舊約與新約的這幾個「好」的例子,再回到約瑟的例子: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生命,成就今日的光景。我們可以看到:上帝對「好」字的用法與視界,不僅没有局限,而且在祂權能的安排下(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也可以是長遠、 有價值 、配得的,就是耶穌基督要給世人的豐盛生命﹐直到時間滿足的時候,要帶我們進入神永恆的榮耀裡。光陰似箭!請不要錯過打這「美好」的仗喔!

**********************************

**主題II註釋或參考書籍

**II.a: 請參考《上帝與物理》 黃小石 著 宇宙光 p.195
**II.b: 請參考《上帝與物理》 黃小石 著 宇宙光 p.203-204
**II.c :   請參考  《天道聖經註釋 》創世記 (卷 一) 鄺炳釗著   天道書樓p.67-68
**II.d : 「運行」 (H7363)有孵、鬆弛的、顫動、搖動的意思—源自新舊約聖經原文編號逐字中譯 字典彚編北美基督徒中心 p.1070-舊約字典彚編
**II.e :   請參考  《天道聖經註釋 》創世記 (卷 一) 鄺炳釗著   天道書樓 p.73
**II.f :   詩篇第22篇15~20節 :

    1. 我的精力枯乾,如同瓦片,我的舌頭緊貼上顎。你將我安置在死灰中。
    2. 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
    3. 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
    4. 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
    5.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啊,求你快來幫助我!
    6. 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救我的生命(生命:原文是獨一者)脫離犬類
主題 III :宇宙誕生的最初是一個以「光」為最重要的角色的時期


科學部分:  光 (光子) 是宇宙最早期的主要角色。

◆◆◆
摘要A 〔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科學部分 (大爆炸論) 〕 :

宇宙剛剛誕生時,充滿了高能量的光子、電子和一些基本粒子。此時溫度、密度都極高,沒有物質能夠存在,一切都是能量,都是「光」。在宇宙年齡為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可以說宇宙中只有光**III.a 。

◆◆◆
摘要B 〔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科學部分 (大爆炸論) 〕 :

在宇宙不斷膨脹的同時,溫度也不斷地在下降,原子核開始變得穩定,初期的輕元素也開始形成。雖然氫、氦等輕原素已經開始成形,但還有眾多的電子無法與原子核相互結合形成原子,仍舊單獨四處奔波。可是 光子碰上電子的時候就會發生糾纏干擾的現象,使得光子在宇宙中無法無阻礙的輻射開來。此時的宇宙變成「幽暗不透明」。到了宇宙開始後380,000年,宇宙溫度已經降到3000度k(凱爾文度),原子、分子的結構已經穩定(帶負電的電子可以與帶正電的原子核結合成對),空間不再充滿著帶電的離子(電漿)。因此, 光(光子)可以在宇宙 空間自由前進,不受干擾。宇宙從這個時候開始就變得「透明」了。這就是所謂的「宇宙放晴」。現在科學家們所測量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就是這時候宇宙中的光波。

(從黑暗期進入曙光期;光子可以自由輻射出去,沒有阻礙。現在科學家們所觀測、補捉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是那時候約宇宙大爆炸380,000年後, 放射出去的光所留下來的餘暉。)

◆◆◆
摘要 C〔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科學部分 (大爆炸論) 〕 :

宇宙微波的發現(1967)奠定了大爆炸宇宙論的科學基礎 **III b

1964 年,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的兩位年輕研究員,阿諾·潘佳斯 (Arno Penzias) 跟羅伯·威爾遜 (Robert Wilson) ,他們在清洗用來作為衛星傳播的天線時, 接收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干擾訊號」。他們打電話給普林斯頓的研究小組尋問這些干擾訊號到底是什麼,才發覺他們歪打正著的偵測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簡稱CMB) ,並且以此數據測量出宇宙的溫度約為3 K。他們也因此獲頒 1978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圖說:貝爾實驗室的巨大天線,潘佳斯和威爾遜就是用這個天線意外的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Image credit: NASA, restored by Bammesk

◆◆◆
摘要 D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科學部分 (大爆炸論) :

由人造衛星WMAP 所拍攝〝All sky〞經過處理的照片,稱為「宇宙微波背景」2010年發表, 又稱「宇宙的嬰兒照」。由上述所提到的「宇宙放晴」時的光波,經過一百三十八億年的旅途(現在廣佈在宇宙中)而被科學家們拍攝到含有不同顏色的起伏溫度變化(不到攝氏千分之一度)圖樣;  就是代表現今我們可以看到或觀測到的那些圍繞著我們的星系(Galaxies)和星系團的「種子(Seeds)」。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是早期 宇宙的化石,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現在,遺漏了的鏈接環(missing link科學家們用人造衛星獲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溫度波動的詳細資料研究,使得宇宙科學越來越向著精密科學的前景推進。

請參照下圖(圖⑥):

圖⑥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此圖是由NASA/WMAP 於2010年發表


呼應部分: 「從大爆炸論中有關宇宙最初期的光」對照 「 聖經中有關宇宙最初期的光之預言 」來看兩者之間的呼應與契合

◆◆◆
摘要A 〔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呼應部分 (大爆炸論對照聖經預言) 〕 :

科學家們所描述在宇宙剛誕生第一時間的「光」的角色,正好呼應了聖經《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創造宇宙的第一個動作:[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請參考下面的圖②


圖 ②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 ( 2001 )
此圖由 NASA/WMAP 團隊提供 (2001年發射)

我們可以看到圖②最上面的中央點﹐有一個向四面八方放射的光彩﹐這就是上述科學部分摘要A所述﹐有關宇宙一開始後約一百萬分之一秒的寫照。

這剛好呼應了聖經中有關上帝在創造宇宙時的第一個動作: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光。我們知道除了特殊狀況下﹐光是會隨時間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的﹐所以可以說宇宙大爆炸論與聖經預言都認為宇宙有一個開始點(請參考主題二的標題)

◆◆◆
摘要B 〔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呼應部分 (大爆炸論對照聖經預言) 〕 :

科學家們認為宇宙剛開始的時候, 光(光子)是經過一段不透明的黑暗期,才進入一個透明無阻礙,可以自由向外輻射的“放晴”期 (請參考上述本主題科學部分摘要B)這正好呼應了聖經《創世記》第一章中所描述的第一「日」(以「光」為主要角色的第一宇宙時期)的結語:「有晚上(黑暗期),有早晨(從黑暗進入曙光期), 這是頭一日」。

◆◆◆
摘要C 〔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呼應部分 (大爆炸論對照聖經預言) 〕 :

科學家們利用人造衛星測量拍攝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製成最早的宇宙照片﹐被科學家稱為「宇宙的嬰兒照」。就是在光子進入 “放晴期” 之後,光(光子)可以自由輻射出來,而被人類測得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照片圖⑥。這個宇宙最早期的嬰兒期照片﹐時間點正好落在聖經《創世記》第一章所記載的第一日﹐即第一個宇宙時期的末期:有晚上(黑暗期),有早晨(曙光期)這是頭一日。我們可以看到聖經把宇宙開始的有光的時期稱為第一日﹐因為經過這放光的時期﹐宇宙又慢慢的進入黑暗期 (Dark Age) 。請參考前面呼應部分摘要A圖②右邊Dark Age的線條指示。

又因為重力互相吸引的關係,宇宙中的物質再由原子、分子、塵埃漸漸成為眾多會發光之恆星所組成的星系。

我們知道大爆炸宇宙論的內容並不包括地球,所以,以大爆炸宇宙論對照聖經記載上帝創造宇宙,是從第一日(宇宙初期)直接連到第四日(現在的宇宙)所記載的「眾星(Stars)」,「眾星」是指眾恆星,與其所圍繞的星系,以及眾星系所圍繞的星系團。(請參考上述圖②右邊中間部分的標註 Development of Galaxies, Planets, etc.)。而《創世記》第一章所描述的第二、三、五和六日(宇宙時期),是描述地球、植物、動物與人類,並不屬於與大爆炸宇宙論互相比照的範圍。

◆◆◆
摘要D〔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呼應部分 (大爆炸論對照聖經預言) 〕 :

在尚未發現宇宙大爆炸論之前﹐聖經讀者都以為〝光〞是在有了地球之後才有的 (請參考主題II聖經預言部分的內容)。像這樣上帝在六日裡創造天地 的每一天,已經有地球的存在了,所以每天都可以描述成有晚上,有早晨。但是在現今21世紀的創造天地的版本 (version; 說法) 的第一日(時期),地球卻還沒有誕生,更不能因為自轉而有晚上, 早晨了。我們知道,聖經的記載﹐有時相同的一句話在不同的世代可以賦與不同的解釋。然而當我們有了大爆炸宇宙論呼應了聖經預言的21世紀科學新知識﹐就剛好可以優雅地把「有晚上,有早晨」轉換成形容「有黑暗期, 進入放晴期」的隱喻。

聖經預言部分:

創世記第一章3-5節:「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
摘要 A〔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聖經預言部分 (大爆炸論) 〕 :

  1. 我們知道21世紀的《創世記》第一章新版本 (Version),上帝是以神永恆的觀點與角度來向世人啟示他如何創造宇宙。
  2. 聖經記載上帝看著是好的,上帝的視界不只停在宇宙裡面,他看到更久遠的聖城裡面神的榮耀。

◆◆◆
摘要 B〔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聖經預言部分 (大爆炸論) 〕 :

在《創世記》第一章第四節記載: 上帝看光是「好」的。從上面第II主題我們所提過的「上帝看著是好的」的解釋 (請參考主題II﹐聖經預言部分:  解釋二和解釋三 )。我們知道這裡的這個「好」字不是只看過去﹐而是可看到將來﹐甚至看到天上聖城上帝的榮耀。所以當我們接下去看到《創世記》第一章第五節的記載: 上帝稱光為「晝」(日)﹐黑暗稱為「夜」。也就可以不覺得奇怪了。

◆◆◆
摘要C〔 III (宇宙最初期的光)    聖經預言部分 (大爆炸論) 〕 :

因為就如同在前面主題II所提過:在傳統版本(上帝六日創造天地) 的《創世記》第一章,上帝是親自認同世人,以導遊的身分與我們同車同行,介紹我們自己可以看得到,可以了解的自然景象。 而現今世人當然曉得宇宙不是在六日(144小時)以內造成的,上帝更是在創世以前就知道。所以上帝早就安排,預先在聖經裡有關宇宙的預言裡面放進一個一字雙義的「日」:一個是傳統的一日24小時的日;  另一個是大尺度,宇宙級的日。當時間到了的時候(就是現今21世紀), 後者 剛剛好就適合於上述大爆炸論所描述:宇宙剛誕生之後就充滿了光,經過「黑暗期」,終於進入「放晴期」,宇宙變成透明充滿了自由向前行的「光(子)波」﹐恰似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日」(宇宙時期,而不是24小時)。

▲▲▲
補充

  1. 科學家們包括美國太空總署﹐在研究大爆炸宇宙論的時候並未包含地球﹐美國 ( 許多其他國家也是 ) 另外有一個海洋氣象署在研究與管理海洋與氣候的事務。
  2. 大爆炸宇宙論與聖經有關宇宙的預言; 都認為宇宙有一個開始點﹐都包括有時間與空間 ( 包含物質與能量)﹐請參考本見証集 (主題IV )。然而上帝所啟示的新舊約聖經除了論及宇宙之外﹐也包含地球﹑生命與人類。所以在聖經創世紀第一章開始所寫的; 起初神創造天地之外﹐在第五宇宙時期 (即第五日)上帝創造“bara” 有自我意識﹑有生命的動物。在第六宇宙時期 ( 第六日)上帝創造“bara”  有上帝形象樣式(image)的生命﹑能與上帝交通﹑並且有自由意志的人類。

**********************************

**主題III註釋或參考書籍

**III a 請參閱《上帝與物理》黃小石著宇宙光p.196~197與p.197下面的旁註9。
**III b以下部分文章及圖片轉載自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21世紀天文望遠鏡系列】

主題 IV : 「暗」成分 (暗能量+暗物質) 與宇宙


科學部分: 

◆◆◆
摘要A〔 IV  科學部份 :  暗成分 ( 暗能量+暗物質 ) 〕 :

暗成分(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其本質與我們所熟知的正常物質(如原子、分子、地球、太陽系、星系等)大不相同,我們的宇宙含有巨量且摸不到、看不到、測量不到的「黑暗成分」。科學家們還不能確定它們是長什麼樣子,是什麼成分組成的,直到最近才確認它們的存在、並且測知這些「黑暗成分」正在影響整個宇宙的膨脹與運行。

◆◆◆
摘要B IV  科學部份暗成分 ( 暗能量+暗物質 ) :

2001年美國人造衛星出乎意料之外的發現有大量的暗能量及暗物質,而我們所熟知的普通物質(normal matter) 加上能量一共只佔5%,並且這些暗成分大大的影響著宇宙的膨脹與運行。

◆◆◆
摘要C IV  科學部份 :  暗成分 ( 暗能量+暗物質 ) :

宇宙剛開始的暗能量促成極短暫的爆脹期,雖然宇宙向外膨脹的速度有減慢,但是過了宇宙現在年齡的一半之後,暗能量又開始向外加速度膨脹,被稱之為暗能量加速膨脹,請參考主題一的科學部分與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圖②),如下:


圖 ②
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 ( 2001 )
此圖由 NASA/WMAP 團隊提供 (2001年發射)


呼應部分: 

◆◆◆
摘要A〔 IV  呼應部份 :  「暗能量與暗物質」與聖經中有關宇宙的預言之「暗」成份的呼應 〕 :

NASA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合作圑隊發射 (2001)的人造衛星WMAP所測得的資料,我們知道暗能量(dark energy)佔據宇宙總能量密度的73%,暗物質(dark matter)佔22%,而普通物質與能量(normal matter and normal energy);即構成我們日常熟知的太陽、月亮、星星或人類等物質與能量﹐只佔宇宙總量的5%!那麼上帝知道這驚人的發現嗎?

答: 在約2700年前﹐聖經《以賽亞書》45章7節早已記載: 「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請注意前面所述「又造暗」的「造」,英文翻譯為Create﹐希伯來文為Bara﹐都是前所未有之創造的意思﹐可以說宇宙一開始時,光與暗成分差不多是一起開始的。

◆◆◆
摘要B〔 IV  呼應部份 :  「暗能量與暗物質」與聖經中有關宇宙的預言之「暗」成份的呼應 〕 :

從上述(呼應部分的摘要A) ,我們知道宇宙是由幾個不同的力量在互相影響與支配。剛剛好,我們也可以看到,聖經預言所描述的宇宙也是靠著幾個不同的力量在運行,這些複數的「大能力」, 第一個大能力的形容詞原文為H7230,表示「豐富」,也有「多數」的意思,那麼從現代宇宙科學新知識的角度來看,這膨脹的宇宙,其星球、星系、星團的運行與環繞,不僅受到星球之間物質重力的影響而已,其實其更大的影響力來自暗能量與暗物質,來維持有秩序、常規的運行與旋轉。這正好應驗了兩千七百年前《以賽亞書》第40章26節的預言所描述的圖像:「…因他的權能,又因他的大能大力,連一個都不缺。** IV a請參考The MacArthur Study Bible p.993」。是上帝所賦予的這些權能與大能大力(代表多數力量),而不是只靠星球間的重力, 來維持眾星在軌道上的運行並且不出軌。我們知道聖經中有關宇宙的預言,都是非常精簡的,在《創世記》第一章第3節所記載:「要有光,就有光」 這裡面所說的「光」,是《創世記》第一章第1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時所做的第一件事。

◆◆◆
摘要C〔 IV  呼應部份 :  「暗能量與暗物質」與聖經中有關宇宙的預言之「暗」成份的呼應 〕 :

科學家們認為很多星系裡面的恆星,在圍繞其星系中心點運行的時候速度非常快 ,如果單靠重力間的吸引力,根本不夠維持把這些恆星牽引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同樣的,科學家們以為不止在星系中,並且在星系團的星系之間應該也存在著更多的暗物質,來支配有秩序的軌道循環。

在21世紀初,科學家們由觀測、研究而確認除了重力之外還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存在,使宇宙眾星順著軌道運行而不失落或塌縮,似乎已經略窺宇宙間衆星有秩序循環的奧秘。那麼,上帝知道不知道這些事呢?

答:在約2700年前,舊約聖經《以賽亞書》40章26節已有記載: 「……因他的權能,又因他的大能大力,連一個都不缺。」。這就是在暗喻宇宙中會有二、三種以上的力量在維持眾星在軌道上的運行,且不出軌或失落。


聖經預言部分: 

◆◆◆

  1. 聖經《創世記》第一章3-4節:「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2. 聖經《以賽亞書》第45章7節:「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
  3. 聖經《以賽亞書》第40章26節: 「你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萬象,按數目領出,他一一稱其名,因他的權能,又因他的大能大力,連一個都不缺。」(請參考呼應部分摘要C)

◆◆◆
摘要A〔 IV  聖經預言部份 :  「暗能量+暗物質」與宇宙 〕 :

在三千年前,上帝早已經知道在二十一世紀初,會有科學家發現這「暗成分」的存在,所以預先記載在聖經《創世記》第一章第三~四節裡,在簡短的字句中就把最早期出現的‘光’(代表後來宇宙膨脹演變而成﹐而且現在可以被科學家偵測得到的‘物質宇宙’)與當時的「暗」成分,這兩種「實存」分開、識別出來,可見,近年來科學家們確認了暗成分的存在,正好應驗了約3000多年前, 聖經《創世記》第一章第四節有關暗成分的預言。

◆◆◆
摘要B〔 IV  聖經預言部份 :  「暗能量+暗物質」與宇宙 〕 :

「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 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聖經《以賽亞書》第45章7節。

在近二、三十年來已經逐漸明朗,科學家們發現暗物質與暗能量並確認了它們的存在,也知道它們對宇宙膨脹與演化的重要影響。以前還沒有大爆炸宇宙論的時候,傳統的解釋認為這一章節的光、暗及其前後文是在描述上帝的權能,但是當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暗成分(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存在,並且此暗成分與可以測量得到的‘物質宇宙’如恆星、星系等(以宇宙最早期的「光」為代表)同為形成宇宙的重要成分。很特別的是上面經文的最後兩個字「造暗」的「造」字,其希伯來原文為bara(音譯)與《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在六日(第一、第五與第六)時期的「造(bara)」,原文是一樣的;都是指「由無變有」的創造,而且其主詞必須是上帝。所以暗物質與暗能量都是由上帝所創造的,是一種實存,與宇宙最早期的「光」,是科學家們最近發現,現在成為21世紀天文物理學家們的研究重點。

◆◆◆
摘要C〔 IV  聖經預言部份 :  「暗能量+暗物質」與宇宙 〕 :

當我們在聖經King James Version(1611年出版) 查看上述經文時(《以賽亞書》第45章7節),可以看到其動詞都是用現在式(通常是指真理)。在還沒有大爆炸宇宙論的時候,這句話是很恰當的,但是有了二十一世紀的新知識,我們看到第一句「我造光,又造暗」是指宇宙的開始;第二句「我施平安,又降災禍」是指結果;而第三句「 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是指上帝全能的作為。

我們知道宇宙或地球本身是物質,並不會有平安的感覺,那麼上述經文的「平安」是指什麼呢?

平安是上帝所賜的禮物,也是聖靈的果子,耶穌基督為世人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們的過犯,拆斷了神與人和人與人中間隔開的牆。這樣子,我們上帝國度的君王(和平之君)成全了和睦。 請參考《以賽亞書9章6節》《馬太福音6章11-12節》《以弗所書2章12-15節》。

為什麼第二句會有這麼不一樣的結果呢?上帝為何這樣安排,用什麼標準呢?

聖經是上帝給我們的話語,祂以全本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記》為開始,我們也可以参考最後一卷書《啟示錄》得到答案。

▲▲▲
補充

上帝向有現代科學新知識的21世紀世人之詰問(反問,加強語氣)與回答:

詰問:(《以賽亞書》40章21節)

「你們豈不曾知道嗎? 你們豈不曾聽見嗎? 從起初豈沒有人告訴你們嗎? 自從立地的根基,你們豈沒有明白嗎?

回答:

上帝接著以《以賽亞書》第40章22節: 「上帝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來回答。

解釋有關地球 (上帝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

1.在16世紀,麥哲倫船隊環繞地球一周,證實了地球是圓的。

2.早在約2700年前,聖經已有記載:「上帝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這剛好呼應了麥哲倫船隊的發現。

  1. 「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這一句話,從科學上來講,說明了上帝是從高空來俯視,從聖經經文的隱喻來看,卻是在說地上居民的生命短如花草, 稍縱即逝。** IV. b (請參考《以賽亞書》第40章6-8節)
  2. 我們雖然知道地球是圓的,但是不理解這巨大的地球為何會一直懸在宇宙中而不會往下掉; 也不知道地球是如何在宇宙中運行。一直到二、三十年前,科學家們發現了暗能量及暗物質,說明了我們的地球在膨脹的宇宙中,不只靠著重力的影響,而是隨著太陽與銀河系在幾種不同的力量下來維持其循環與運行。(請參考《以賽亞書》第40章26節)

解釋二:有關宇宙(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

其實,上帝早在聖經中有告訴我們:「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只是這句話當時人們不了解,直到21世紀初,NASA/WMAP 發射的人造衛星所拍攝而製成的宇宙膨脹時空演化圖,說明了宇宙的開始與膨脹,以及暗能量所造成的時空演化輪廓圖,與以色列人的帳篷圖有了相呼應,這時人們才能看懂了大爆炸宇宙論的時空演化輪廓圖, 也看懂了二、三千年前上帝在聖經預言中所記載的有關宇宙的起源與演化。

(請參考本見證集的主題一至主題四的内容)

▇ ▇ ▇
聯想
:

包括了上述的主題一到主題四,在這眾多的呼應聲中,「驚嘆之餘」,我們也可以從預言經文的出處與背景看到上帝創造宇宙與人類那美好(Good)﹑平安(Peace)和永遠與我們同在的心意。

**********************************

**主題IV註釋或參考書籍

** IV a: 請參考The MacArthur Study Bible P.993:「Rather than worshiping the stars, Israel should have seen in them the evidence of God’s creatorship. As innumerable as the stars are, He knows every one and named each. Not one of the stars runs astray, but all are held by the forces with which He has endowed the universe to keep them in their orbit and place. 」

** IV b: 請參考《以賽亞書》第40章6-8節: “有人聲說:「你喊叫吧!」有一個說:「我喊叫什麼呢?」說:「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其上——百姓誠然是草!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唯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

 

本頁總瀏覽人數: 5,350 今日瀏覽人數 1